南开园(八里台老校区)游览解说词
知中国,服务中国。
知南开,我是爱南开的。
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即:公而化私,天下为公;能是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卓越。德才兼备。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允公允能的南开校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

南开校徽:中间是两个正方形叠加、旋转45度,出八个角,象征方方正正做人,面向四面八方,胸怀广大。正方形八角星内是篆字南开。校徽外缘是双圆环,英文校名和创办年代。校徽整体造型外圆内方。图案线条文字的颜色是南开紫。

南开大学百年校庆标志
1。从东校门(八里台)进,沿着一条直直的大中路直行。进门不远,右手,是南开大学教师生活区北村。左手,是东村。这里居住着许多世界知名的教授、科学家。

东校门
2。马蹄湖,每逢夏秋,荷花盛开,馨香馥郁。湖心岛立有周恩来纪念碑,碑文是他的一句名言:我是爱南开的……后面还有一句。这句话摘自周恩来给南开校友的一封信。纪念碑后面的碑文是老校长杨石先撰写并书写的。纪念碑周边的松树下,安葬着杨石先、吴大任、陈受等南开教授的骨灰。所以到这里参观,请不要大声喧哗,不要打扰了先生们长眠。


南开的校色是青莲(清廉)紫,也叫南开紫,也就是荷花的颜色。青莲紫,象征南开人温厚儒雅、文质彬彬的君子品格和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的鲜明个性。
南开校歌词:智勇真纯、文质彬彬;以铸以陶,前途无垠。
自1919年建校以来,南开有五位“先贤”,他们是严范孙、张伯苓、杨石先、黄钰生和吴大任。

马蹄湖老照片。远景楼宇为木斋图书馆。
3。马蹄湖的南面对面,原先也有一个马蹄湖,以大中路为中轴,对称,后来填死了。横穿大中路到这边参观,可以看到陈省身故居宁园、叶嘉莹住所迦陵学舍和校友总会(芝琴楼)、思源堂、秀山堂遗址(今南开幼儿园)以及蒙民伟楼、综合实验楼等。思源堂是至今南开最古老的的建筑,1937年日寇轰炸南开,思源堂是唯一幸存的建筑。这里还有一个小花园,有南开创办人张伯苓、严修塑像。张伯苓塑像下,安放着张伯苓夫妇的骨灰。

4。沿着大中路继续前行,还是右侧,可以看到一片草坪,有一棵大树,悬铃木,也叫法国梧桐。
5。大中路右侧的方形湖,叫新开湖,新开湖岸边,有南开老图书馆。南开图书馆在南开开学之初,即成为华北地区藏书量最大的图书馆(今天老行政楼位置),早在1920年代就对社会人士开放阅览与借阅,可以说,100年前,南开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就跟今天差不多。1919年的图书馆叫木斋图书馆,是卢木斋先生十万大洋捐建的,1937年被日寇炸毁。
现在看到的老图书馆是1956年建设的。现在老图是文科图书馆。

木斋图书馆

新图书馆

新开湖。远景为第二主教学楼。

津南区新校园图书馆
6。和老图书馆隔水相望,是东方艺术系大楼,是南开历史系校友、百年校庆新聘终身校董范曾“作画出售以筹资金”400万元捐建的。“其建筑设计雄伟奇妙,无以状之,俯视若古筮之阴阳鱼”。


7。和新开湖连通的水系,沿着大中路并行,现在是亲水景观。当年,南开八里台校区这里叫南开洼,河渠纵横,河渠中可以划船,酷似英国的剑桥。因为河渠纵横,地处偏僻,张伯苓用靠近老城的另外一块较小的地块,换了南开洼大地块,用以建设南开大学校区。
8。沿着大中路过了新开湖,就是主楼的后身了,即北广场,可以看到南开校钟。上面镌刻着南开校徽、校歌、铭文。南开老校钟是当年德国克虏伯公司铸造后送给李鸿章(天津李公楼当年是李鸿章生祠)的,在日寇轰炸后被偷走,抗战胜利后也没有找到,估计是被化成铁水铸造子弹了。这是日本侵略者欠下的一笔永远不能偿还、南开人永远记得的债。
现在的南开校钟是1997年新铸的。钟高1.937米,代表1937年南开被日寇炸毁,全面抗战爆发。六十枚校徽图案,代表1997年铸造新钟的时候,是南开被日寇轰炸60周年。钟钮上的石狮子与卢沟桥石狮造型相同,象征卢沟桥七七抗战。

9。大中路走到头,河是小引河。路边有一座西南联大纪念碑。同样的纪念碑在北大、清华也各有一座。这是1946年为纪念西南联大,由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国文学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书丹的西南联大纪念碑。

背面的碑文镌刻着抗战期间投笔从戎的834位西南联大学生的名字。其中,西南联大三常委张伯苓(南开)、梅贻琦(清华)、蒋梦麟(北大)都有子女投身抗战——张伯苓的长子张锡祜参加空军,壮烈牺牲;梅祖彦参加远征军,他的两个妹妹也都参军,有的参加战地救护;蒋仁渊,翻译。西南联大训导长查良钊之子查瑞传,驾驶兵;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之子冯钟辽,翻译……
还有,外文系四年级的男生全部从军。翻译家许渊冲,诗人杜运燮、穆旦(查良铮,金庸的堂兄)、数学家何兆武、国民党将军黄维……
西南联大的历史显示,中国最好的三所大学本是一家、通家之好——
清华校长梅贻琦是南开中学第一届学生,继张彭春后担任清华教务长。
张伯苓、张彭春兄弟先后当过清华学堂、清华学校的教务长。张伯苓还是清华大学筹备顾问。
20世纪20年代,执教南开的著名学者多有加盟清华,前有梁启超,继有李济、蒋廷黻、萧公权诸公。清华出身的杨石先、黄钰生等也先后成为南开理学院院长、秘书长。
南开的学生以清华为优选学校。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有南开同学百余人,成立了南开同学会。南开中学毕业的齐思和、何炳棣、张骏祥、魏蓁一(韦君宜)、叶笃正等,清华文学社、国防文学社、戏剧社都有南开学子活跃的身影。
1930年,陈省身、吴大任于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双双考入清华做研究生。陈省身夫人是清华教授的女儿。
早在南开中学就是新剧团中坚人物的万家宝(曹禺),从南开大学政治系转入清华,更加闪耀出大气磅礴的艺术才华,不仅担任清华戏剧社社长,而且在1933年毕业前夕,就以23岁的少年英气创作了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著作《雷雨》。曹禺成为南开与清华文化相融相济的耀眼明星。
……
张伯苓先生是第一个提出中国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人。现代篮球运动发源于南开。南开与清华有频繁的体育交流。张伯苓亲自率领南开队去清华比赛足球、篮球,清华的马约翰也常常带领球员访问南开。后来成为国民党名将的孙立人当时是清华篮球队队长,他在球场上担任后卫,人高马大,有勇有谋。董守义执教的南开“五虎队”崛起之前,清华队一直称雄华北篮坛。清华的体育教师马约翰、郝更生与南开的章辑五、董守义在华北及全国运动会上多年都有密切合作。他们又同是张伯苓主持的华北体育协进会和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重要成员。
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比赛的运动员刘长春,是在张学良资助下前往美国参赛的,他的随行翻译是张伯苓先生的弟弟、南开的张彭春先生。
10。看过纪念碑,可以到南开校史馆去参观一下。北京国家博物馆正在举办南开百年校史展。校史展先后在国博、老校区、新校区开展。


11。主楼是南开大学老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最大的教学楼。主楼于1959年设计开工,1963年建成,2003年又经过了整修和翻新。主楼所在位置是一块填平的洼地。建设资金来自当时的高等教育部集合21个直属高校中三个学校的建设资金。主楼在天津全市能与之比肩的也只有百货大楼、渤海大楼。大楼建设质量优良,经历唐山大地震,七楼以上砖混结构、两翼大教室都没有受到大的破坏,可说完好无损。大楼建成后,南开大学新开辟南门。
主楼南面广场,竖立有周恩来全身塑像。塑像底座的铭文由范曾书丹。
1913年8月16日,15岁的周恩来报考了当时有名的天津私立南开中学并被录取,8月19日报到入学,编在一年级乙三班(后改为丁二班),学制为四年。1919年(民国八年)9月5日、6日,周恩来入南开学校大学部,8日进行学籍注册,学号为62号,成为南开大学第一届文科学生。
1936年底1937年初,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伯苓在南开召开庆祝大会上说:“西安事变解决得这么好,咱们的校友周恩来起了很大的作用,立了大功。过去我把他开除了,现在我宣布恢复他的学籍。”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张伯苓与周恩来在庐山重逢。张伯苓去世,周恩来邓颖超双双到天津送老校长最后一程。
在总理任上,周恩来三次到南开视察。1959年视察这次,在职工食堂吃了棒子面窝头和“陪陵”咸菜(当年读书时,他曾到校长家吃贴饽饽熬小鱼)。
周邓先后去世后,他们的部分骨灰撒入天津海河。
周恩来全身塑像右前方,校门一侧,有陈省身纪念碑,纪念碑像一块黑板,上面写着他最重要的数学方程式。纪念碑前23个小凳子,这里好像林间教室,陈先生正在授课。纪念碑下安葬着陈省身和夫人的骨灰。纪念碑是陈省身先生的外孙朱俊杰设计的。
陈省身(嘉兴人)与夫人郑士宁(清华数学系创系元老郑桐荪教授的女儿,柳无忌是郑士宁表兄)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叫陈伯龙,从事保险精算工作;女儿叫陈璞。陈璞的丈夫是著名超导物理学家朱经武。
离纪念碑不远,是陈省身创办的南开数学所(省身楼)。这是世界一流的数学研究所。
陈省身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引进的第一个高层次人才,第一个国内研究机构的外籍所长,由邓小平亲自批准。陈省身先后捐赠了近万册数学图书给学校,还捐助了一百万美元给数学所,设立了“陈省身基金”。陈省身把他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5万美元奖金全数交给了数学所,光是汽车,就捐了5辆。
12。出塑像面对的校南门,是复康路,出门右行,可以前往水上公园。在水上公园门口一侧,有周邓纪念馆。纪念馆大楼一侧,有周恩来中南海住所西花厅原大复建,可以参观。纪念馆免票,西花厅15元。
13。从西南联大纪念碑往昔,跨过引河桥,是南开园80年代以来扩建的“新校区”。与大中路迎面的是化学楼。
南开大学化学系成立于1921年,是国内大学中最早建立的化学系之一,邱宗岳、杨石先是主要创始人。1958年毛泽东视察南开,专门到南开化学系、化工厂,参观了农药“敌百虫”生产车间和离子交换树脂实验室。
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62年10月,是在周恩来、聂荣臻的亲自关怀下创办的我国高校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杨石先校长兼任所长。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首批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始建于1985年,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农药学科,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有机化学学科,是该系最传统、最知名的研究领域。
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分别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2019年1月17日,视察南开,视察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信后台监控的“有罪推定”。不管三七二十一,出现一个人名,就被认为“可能含有涉嫌不当使用……”这种表述经不起文科生推敲,应该修改。
化学专业是南开的传统优势学科,著名化学家,南开大学校长杨石先教授生前一直担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曾任西南联大教务长,化学系主任),是中国化学界的领军人物。有六位中科院院士、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何炳林陈茹玉夫妇、申泮文都是响当当的大教授。1958 年何炳林接受当时主管原子能事业的第二机械工业部 400 万元资助,在南开大学主持建立中国第一座专门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的化工厂,开创了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该厂生产的苯乙烯型强碱 201 树脂专供国防提取国家急需的核燃料铀,何炳林为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和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作出重大贡献。2007年学科评估,南开大学化学学科与北大并列第一。
建校一百年来,南开大学培养出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影响深远的艺术家、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和近百位院士。仅化学专业的院士人数就超过华南某师范大学的院士数量。
14。化学楼西侧,隔着敬业广场,有邵逸夫先生捐建的图书馆大楼,南侧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投资建设的文学院大楼范孙楼(建校80年1999年时落成),叶嘉莹先生和友人捐建的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所也在其中。化学楼西北侧广场,有杨石先先生坐像。
南开大学创建初期,分为文学院、理学院两部分。因此,纪念张伯苓先生的理工楼名为伯苓楼。纪念严范孙先生的文科楼(文学院)名为范孙楼。
15。穆旦花园
穆旦花园是为纪念诗人穆旦而建立的,和马蹄湖总理纪念碑遥相辉映。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身名门望族,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2月24日生于天津。是被张伯苓成为“查家军”的一众就读南开学校的海宁查氏子弟中的佼佼者。
上二年级时,短文《不是这样的讲》就曾被发表在刘清扬、邓颖超等主办的《妇女日报》副刊上。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他就爱好文学,师从在南开中学任教的余冠英先生,从事诗歌创作。他最初的诗作甫一问世,就表现了少年穆旦关注下层人的生活,同情劳苦人民的人道思想,他也开始了冷静地思考今后的人生和社会现实。当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时,他就积极参加民族抗日救国运动。
1935年,穆旦以优异的成绩被三所大学录取,他选择了清华大学外文系就读,并在学校继续创作和探索现代诗歌。1940年,他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并留校任助教。在40年代初,穆旦已有了不小的诗名。
1942年,穆旦投笔从戎,报名参加了中国远征军,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赴缅甸对日寇作战。他亲历滇缅大撤退,经历了震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于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穿山越岭,扶病前行,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他的老师吴宓对他的这段令人震撼的经历大感“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穆旦40年代末期赴美国,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1952年,穆旦与夫人周与良(南开生物系教授,周叔弢先生后人,北大历史系教授周一良的妹妹)先后收到了台湾大学和印度德里大学的聘书,但夫妻二人出于对祖国的爱和眷念,在1953年毅然回国,穆旦任教于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在这里开始教学、创作与翻译工作,用五年时间翻译出版了普希金(《欧根·奥涅金》)、雪莱、拜伦、济慈等人的十几本诗集,还包括两本文学评论。他的著作曾经好友杨苡(杨宪益妹妹)帮助介绍出版。被划为历史反革命后,有四年时间,他被发配到图书馆做杂役,打扫卫生,清理厕所。去世前,他是南开大学图书馆馆员。去世三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译著拜伦的《唐璜》(原著是萧珊送给他的)。上世纪70年代末,同学李政道回国访问,提出要见周与良,周与良提出穆旦尚是戴罪之身,这才引起有关部门重视,1981年,穆旦平反。友人的挽联说穆旦:坦荡荡玉壶冰心,血热热耿介忠魂。据说,90年代,还有出版社使用了穆旦的作品,给去世多年的他寄来稿酬。
去世30年后,文学院为穆旦塑像。2018年,南开大学隆重纪念穆旦百年诞辰,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举办纪念查良铮(穆旦)先生百年诞辰暨诗歌翻译国际研讨会和穆旦之夜诗歌朗诵会。穆旦子女查英传、查平出席了纪念活动。穆旦生前住南开园东村。如今,穆旦花园、穆旦塑像位于文学院范孙楼一侧。塑像后的石墙上刻写着穆旦的诗句: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激流溢于心田,
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
查家是浙江海宁名门望族,康熙曾为查家题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查慎行是清朝非常著名的文人,有诗集《敬业堂诗集》传世。由于为官或经商等原因,到了清代,海宁查家后人中有的迁到了当时的北京和天津等地。穆旦这一支大概是在清晚期、曾祖查光泰时才迁到天津的。当时查光泰三个儿子的后代都住在恒德里老屋。
查光泰曾经代理宁河、房山、宝坻等县事务,担任过三河县令,也是学者和诗人。穆旦的祖父查美荫,“署易州、直隶州知州,天津、河间等府盐捕同知,张家口厅围场厅抚民同知,兼理万全县知县”,去世后留下一处房子,几个儿子合住,有一笔不大的财产。
穆旦幼年时期,先祖的藏书仍是极受尊重的物件——当时恒德里老屋有三间南向的房屋是客厅,客厅的书橱里便珍藏着祖上留下来的这些书籍,不允许随意翻动,尤其是小孩们。有一回穆旦趁长辈不在,“撺掇”比自己小2岁的堂弟、同校读书的查良锐过来给他“放哨”,他自己开箱寻“宝”。
和穆旦相差9岁的妹妹查良铃曾回忆小时候住在天津老宅的往事。“每天晚上是我们最愉快的时刻。母子们围坐在小煤油灯下,互相谈心、互相安慰。哥哥总是把一天学校(南开中学)的见闻当故事讲给母亲听,母亲也最感到安慰。”每逢寒暑假,穆旦和妹妹查良铃、堂弟查良锐在一个大宅院里,读书、背书,穆旦常会讲一些《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书中的故事。兄弟姐妹之中,穆旦威信颇高。他不只自己喜欢读书,也非常喜欢“帮人”读书,甚至读起书来可以不吃不睡,“直到对方全部明白为止。”以前上学,每天午后学校里有一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他常跑到学校图书馆,还把查良锐也带过去,给他介绍一些读物,自己也钻进书堆阅读。不过穆旦不是个“书呆子”,玩起来又是最能出主意的那个,“我们的房间总是人满的。”
穆旦还善于画画,查良铃说过,哥哥三笔两笔就能画出一个人物,“画大马更突出,因为他属马。”抗战年代,穆旦每半个月总是准时给母亲寄一张明信片,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每到除夕也总要写一张,“当时我和母亲唯一盼望的就是哥哥的明信片……”
穆旦周与良有四个子女。
长子查英传,插队内蒙,回城没有户口,不得不从内蒙办了自费留学。
次子查明传。
女查瑗,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李政道帮助,留学哥伦比亚大学。
女查平。
查家子女全都留学海外并定居,穆旦夫人退休后移居美国,2002年病逝。

15。有条件可以到津南区南开新校区逛逛。2014年,在南开大学建校95周年之际,紫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健坤投资集团董事长赵伟国以个人名义向南开大学捐助1亿元,用于支持在津南校区复建木斋馆、秀山堂、思源堂三座历史建筑。2019年,木斋图书馆、秀山堂、思源堂这三所历史建筑复建完成,屹立于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东西向主轴线上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
平台累计配音,超40,050,000 分钟
-
品质保证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国内外专业配音员
-
多种配音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
-
公司化运作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
-
双重备案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
-
7*14全天候服务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00-21:00都有客服
推荐样音
更多收到您的极速试音需求
关注【客服微信】
听最新案例,新客礼包等你拿!
提交成功
试音顾问将在工作日半小时内联系您,请准备试音文稿或参考音频加速匹配
你也可以注册,可自助下单挑选主播,在线接单配音。(7 X 24小时主播接单)